“平权法案”的终结与亚裔的基本尊严

2023年6月29日,平权法案美国最高法院以6:3判决哈佛歧视亚裔案败诉,结亚基本从此大学录取公然考虑种族的尊严郎中家的小娘子做法成为历史。美国华人社会“喜大普奔”,平权法案庆祝这一胜利。结亚基本有人庆祝亚裔孩子从此不用承受格外的尊严压力;有人欢庆美国第十四修正案胜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权法案民族背景不再成为影响一个人命运的结亚基本因素;有人庆祝这是美国立国精神的胜利。这两天我特别高兴,尊严因为这个官司的平权法案胜利,是结亚基本亚裔作为人的基本尊严的胜利。

2018年哈佛案在波士顿开庭,尊严郎中家的小娘子我参加了庭审的平权法案最后一场辩论。我亲眼看见原告陈述的结亚基本证据,亚裔学生的尊严”性格分“在任何小组(例如同学习成绩,同家庭收入,同为校友身份,同为运动员)的平行比较中,都是最差的。黑人性格分最高,西裔其次,白人再次,亚裔最低,无一例外。我真是怒火中烧。这是对所有亚裔背景的人一个耳光。申请哈佛的年轻学生也算是亚裔里面很优秀的一批人了,然而美国的最高学府给这个族裔背景的申请人定性了——没有领导力,亲和力不够,不受同侪的欢迎等等。那我们这些”普通人“呢,岂不是只能更差。毫不夸张的说,这是对一个群体的基本人格的羞辱。

然而,我发现华人二代普遍没有愤怒。他们中很多人喊着”支持多元“的口号,完全不提自己受到的羞辱。我支持”种族多元化“,包括在历史上积贫积弱的黑人聚居区适当照顾现在的居民,但是“亚裔”性格分垫底这事情,正常人的反应不应该是愤怒吗?这愤怒的缺位是怎么回事?

接下来的几年,哈佛不断为自己辩护,各种办法解释说亚裔性格分低下是合理的,把这有毒的种族刻板印象向社会不断输送和加强。然而,我依然没有看见华二代大规模谴责哈佛的行为。这时候我有了个念头:不为自己的尊严发声的人,确实是性格上的矮子。

这种现象是怎么产生的?中国长大的华人移民气愤的走上街头,而华二代无动于衷。有人说是华二代的政治更偏左,所有对民主党政策接受。我对这个理论不买账,因为为自己受到的不公感到气愤是正常的心理反应。

如果是这些华二代没有感觉自己受到了不公呢?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在一个不公的环境下长大,可能他们已经习惯了不公了。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女性不能投票。美国在1870年给了黑人男性投票权 (第15宪法修正案),在1920年给了所有女性投票权(第19宪法修正案),整整晚了50年。可以想象,不少女性觉得争取投票权是没有多少意义行为,甚至支持只有男性才有投票的权力。这就跟许多新中国年长女性依然相信“三从四德”一样。

大家想象一下,如果在2023年,突然有人说,女性不应该投票,那绝对会引起民愤,第二天全美国的大街都会被抗议的人占满。但是在1870年,有人说女性不该投票,这气愤的人又能有多少呢?

现在美国的女性从小就生长在男女平等的社会中,她们根本无法接受基本政治权利被剥夺。一个人们已经习惯拥有了一个东西,再剥夺它引发的愤怒要远远高于从来就不给人这个东西带来的愤怒。这个感情叫做“entitled”-配得,认为自己有资格获得某项权力。

现在美国社会的华人二代从小就生长在一个自己的族裔需要为“多元化”让路的环境。试问,有多少人认定自己配得宪法面前人人平等,多少人认定多元化不能以牺牲自己尊严为代价。

哈佛的败诉把现有的种族叙述彻底颠覆了。过去高校是明火执仗的搞歧视,然后把歧视包装的很高大上,让人很难反驳。反对一个高大上的东西,自己都觉得理亏。以后亚裔孩子从小生长在一个自己不需要给种族多元让路的环境中,他们更难接受“你亚裔群体的人太多了,妨碍了校园多元化” 这种理论。更多的亚裔二代会觉得自己配得尊重,配得公平,配得法律面前平等的权力。这是一种从小来自环境的赋权(empowerment),这种赋权会深远的改变亚裔美国人的心态和族群地位。

当一个群体会为自己遭受的不公感觉到义愤的时候,这个群体才开始有了独立的人格。他们才会揭竿而起的抗争,才可能真诚地为其他遭受不公的人抗争。

最后要感谢所有为哈佛案奔走的人,这几年大家被泼了很多污水。我们受到的这些不公对待,换来了下一代亚裔对自己基本权利的信心,换来了真正理解自己尊严的机会。

综合
上一篇:进入“金鹰”时代 纸业巨头收购案尘埃落定
下一篇:产销双双突破3000万辆!中国汽车再创新纪录